Logo

专注全人教育 释放卓越潜能

Dedicated to Whole-Person Development, Unleashing Greatness

top

英国4个中产妈妈的“双11”纪录片引热议:买买买的孩子会被宠坏吗? ​

发布时间: 2020-11-05 18:10:32

简介: 为孩子尽可能提供丰盈的物质是我们身为家长的责任,但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也是我们的责任。


作者|静思,坐标美国,育有一子。已出版《焦虑突围:如何利用焦虑过好这一生》、《即学即用:职场新人通关密码》。来源|留学全知道(ID:EduKnow)



今天是老母亲们东山债起、节后吃土的日子。


自从踏上当妈这条“不归路”后,我总结了老母亲一辈子的三大坎儿:生娃、升学、双十一。前两种剧痛好歹频次不高,不像双11,每年都来一次,考验着我们理智丧失殆尽的程度。(丧心病狂的购物指数,请对照尖叫童年原创稿“中年老母亲的双11购物图鉴”


据统计,去年双11,中国一亿老母亲贡献了15亿片尿布、5000吨奶粉,而屎尿屁能自理的娃的老母亲们也没闲着,囤起课程来也是一门又一门毫不手软,琴棋书画+K12课程一个也不能少。


今年的双11还在预热阶段,朋友圈里的老母亲们已经按耐不住,开始挥金如土了。
 


女人都爱买买买,但当妈前后内容改天换地。当妈前,每天都是双11,当妈后,过的双11都是假的——母性的光辉过于耀眼。


当妈前后购物车对比


有时候,我也会用残存的理智反思:这么热爱买买买是不是一种病?会不会把娃宠坏了?毕竟买了几万元的书孩子半数没翻开、堆成山的玩具孩子情有独钟只爱玩包装盒、教材课程买了一堆,不少都是一而心血来潮、再而打鱼晒网、最后无疾而终。


直到最近看了一部英国的纪录片Are these kids spoilt?我释怀了。原来,没有一位妈妈能逃得过为娃剁手的魔咒。但究竟是爱还是宠,值得我们思考。


在买买买这件事上,

天下爹妈一般“黑”


“Are these kids spoilt?”采访了四个英国中产家庭。


第一个是英国中产偏上的家庭,家里有四个孩子,孩子们巴宝莉的裙子、ipad、豪华玩具车……一样不少。



11岁的女儿,随便一周的零花钱就是150英镑。



四个孩子一出生用的就是设计款,妈妈在采访中表示:因为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们都美美的。



可中上产也不是富豪不缺钱的家庭,家里也还要还房贷。妈妈也知道不该这么为孩子碎钞,但当女儿想要养一批小马驹时,家长竟然认真在考虑。知道养马不理智,会让自己的财物有负担,但最终还是买了……



第二个家庭夫妻俩有一名12岁的独生女,妈妈是老师(老公工作未提)。夫妻俩为培养女儿成才不惜成本。学乐器小提琴1800英镑、钢琴7000英镑,每节课程要200-300英镑。



看到这里,我尚且表示理解。这对夫妻和咱们中国爹妈一样,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想法,智力投资哪能叫浪费钱,但接下来的内容让我始料未及。


这位12岁的女儿还是个包包控,刚不用过儿童节的她就已经有50个包包了。最夸张的是,她有一个价值3000英镑的香奈儿包,爸爸送的……


女孩坦承,有时候买这些包也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,也许“实用”吧?



孩子,你平时上学不是都背书包么,实用在哪里了?


娃她妈倒是不介意,觉得给孩子买8000英镑以下的东西都ok,而且老母亲坚信自己的娃没有被宠坏,因为每次收到礼物时“她都有真挚地说谢谢”。



第三个家庭最令人费解。


15岁的女儿是个鞋子控,我看了好几遍画面确认不是去鞋店拍的……



随便拎出来一双都要近百英镑,有很多女儿从来没穿过。



中学生买那么多从来不穿的鞋子不是最令我费解的,最令我困惑的是,这家人看上去不是有钱人啊。这些昂贵的鞋子妈妈需要身兼三份工作才能负担起的。



从影片里看的出妈妈素面朝天、衣着非常朴素,而女儿则是名牌加身、化妆手法相当娴熟。


第四个家庭,儿子尚不足十岁,父母离异,他跟着母亲和继父生活,幸福的像花儿一样。


首先,孩子的零花钱因为有三个爹妈,就比别的孩子翻倍,随便掏出来就有100英镑。



还有,亲爹喜欢穿意大利设计师定制款,有其父必有其子的儿子也不例外,鞋子夹克要么牌子货、要么定制款。



放学回家的路上和妈妈去趟玩具店,小三百英镑就没了。



亲爹也不“示弱”,每次父子时光,大餐、游戏、买礼物一样不少,反正1000英镑以内他都能接受。



看完片子我算明白了,为娃剁手没有一位爹妈是无辜的。


妈妈们为什么喜欢买买买?


大家总把女人喜欢买买买归结为天性,可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非也。


有些老母亲习惯用物质作为奖励,当孩子努力学习、练琴时,她认为娃值得来个好的。



有些“剁手”是想要弥补没有给孩子带来兄弟姐妹的愧疚感,而且作为独身子女,钱不花给娃还能花给谁?



有的纯粹是因为妈妈太温(软)柔(弱),招架不住娃的糖衣炮弹。



当然,剁手不停的原因也可以“甩锅”给原生家庭。


比如第二个家庭的母亲,她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,物质上从未被亏待过。后来因为自己的国家政变全家外逃,变得很穷困。贫穷让她意识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才是真理(逻辑果然清奇),所以在自己条件尚可时,她给女儿买东西不会犹豫。



还有离异的那位老母亲,自己从小被温柔对待,即使爹妈不太富裕,也会对自己倾尽所有,所以她愿意把这样的温柔传承给自己的孩子。



尽管缘由不尽相同,但初衷异曲同工,都包含着父母对孩子浓郁的爱。因为爱孩子,我们愿意把治百病的包、让自己变美的护肤品变成娃的高级玩具、品牌服饰、各种夏令营。


孩子们对用金钱/物质表达爱意的行为领情么?


她愿意付钱,我不觉得内疚”


在采访中,没有一名孩子把父母送自己礼物这件事看作是爱。


有孩子把这看作是一种理所当然,“因为我很努力学习、练琴,所以值得被奖励、父母给我花很多钱我不觉得内疚”。



有孩子认为这一切都是家长自愿的,“我又没有强迫你买”,即便母亲因为账单而陷入财务危机。



更让我觉得恐怖的是,会有孩子把父母给自己买礼物视其为一种操——“我很擅长说服父母为我掏钱”。不是父母用物质“收买”我们,而是我自己有天赋,能成功让父母掏钱。



这些孩子真的没被宠坏么?


被物质喂大的孩子会更好吗?


“拿什么去爱你?”可能是很多家长都会问自己的问题。正因为爱是没有标准、没有尽头的,所以家长们有时才“慌不择食”想给孩子自己的一切,用金钱/物质来证明爱子之心。


英国家长每年花给孩子的钱高达20亿英镑;美国玩具工业协会曾做过一项调研,父母平均会花费6500美元购买玩具,每个家庭平均有71个玩具。


Parenting.com和某国际银行曾做过一项服饰花费的调查,在参加调查的1000名母亲中,有90%以上表示他们为孩子买新衣服的花费要多于为自己买衣服的花费。而中国的家长也算过一笔账,从一颗受精卵开始到孩子长大成人,一线城市的父母们至少要花106万元,这只是比较质朴的养法。


穷养还是富养一直是育儿界争持不下的经典问题,“穷养”,我们担心造成孩子内心匮乏、输在起跑线;“富养”,又担心可能会宠坏孩子。虽然每个家长对富养的定义不同,但无疑哪种定义都需要相当的经济打底。


已经有一系列科学研究显示,富养的孩子更自信、坚毅不容易放弃、抗压性强、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也更少,但何为科学富养、何为宠溺确实值得我们思考。如果我们认为富养=给孩子花很多钱就太欠妥当。


纪录片里几个被富养的孩子都呈现出不同问题。


首先,孩子为了达到目的会不惜用手段“讨好”。


第一个家庭里那位女孩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,已经发明出一套伎俩去讨好爸爸。撒娇、用头发蹭爸爸、甜言蜜语……她承认,每次自己对爸爸使出这套时几乎都能得偿所愿。



物质给了她愉悦,也让她懂得如何看人下菜演戏,而她才11岁。


其次,孩子并不会因为丰盈的物质就不贪婪。


包包控女孩觉得努力练琴后得到父母的物质奖励还不够,她想要赚取16000英镑的奖学金,目的是为了买更多自己觉得cool的东西。



面对憧憬中的巨款,她的计划里没有对父母的回报、没有公益慈善,只是先想到满足自己的欲望。


再次,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并没有因为金钱做后盾而变得更坚实。


富养的孩子也许内心更有安全感但未必更独立。那位妈妈打三份工的女儿,为了感谢妈妈送给自己一份500英镑的圣诞节礼物,她想要赚钱也给妈妈买份两百英镑的礼物。挺感人的对么?女孩选择早上送报纸攒钱买礼物,可她打工最累的是她妈妈。


早上六点妈妈要叫她起床、送报纸要妈妈开车接送、害怕外面天黑、怕下雨自己被淋湿、嫌弃报纸太重,央求妈妈帮她一起送……



难怪老母亲无奈地说,女儿送报纸赚钱、她也送报纸却什么都没有。


在这部纪录片里,我看到的是一群被物质过度“喂养”的孩子,他们贪婪、自私、不懂感激的样子。


我相信几乎没有家长愿意亏待自己的孩子,但这部纪录片让我意识到富养固然好,但没有绝对的好,尤其是当家长用错地方或用力过猛时,富养甚至是危险的。


为孩子尽可能提供丰盈的物质是我们身为家长的责任,但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物质观也是我们的责任。金钱本是一种中性的工具,但因为不同的方法,人赚取、花费它的方式可以是纯良的、也可以是邪恶的。让孩子理解这一点也许比给他们买很多豪华的礼物更重要。


而给孩子不停买买买的背后,也透露出家长需要反思的问题:


爱与溺爱的界限在哪里?我们给孩子送出的每一份礼物中有没有掺杂攀比、虚荣的成分?


当我们习惯用花钱来“解决”孩子的问题/愿望时,是不是也正在破坏他们丰盈精神世界的成型?


在纪录片的最后,四位孩子被问到,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会不会也给他们买花很多钱、买很多礼物去溺爱(spoil)他们?孩子们的答案都是Yes.



但愿他们懂得这个“Yes”真正的用法和意义。



微信公众号

LIM领导力教育学院

微信号:CoveyEducation

汉晟国际教育

微信号:CMLCoveyEducation